1912年,英國的冶金專家亨利·布雷爾利實驗中意外發現了不銹鋼,1915年申請了專利并開始小規模生產。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初,英、美、德等國逐步開展了對不銹鋼的理論研究、產品研制和小規模生產。
發展至今,不銹鋼的應用已經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從我們使用的不銹鋼餐具、刀叉,到耐腐蝕機械部件,從建筑雙十材料再到醫療器械等等,不銹鋼應用無處不在。

擁有全流程冶煉工藝的鋼廠,原材料主要是紅土鎳礦,主要來自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等赤道周邊國家。
紅土鎳礦顏色偏向褐紅色,很粘連
進口的紅土鎳礦運輸到鋼廠區內,經傳送帶傳送后,會進入干燥窯進行除水干燥,變成干礦后,再進入回轉窯進行煅燒。溫度會達到1100度左右,可以進一步去除吸附水、結晶水。經過這道程序后,紅土鎳礦變成了有著700多度的焙砂。焙砂經過礦熱爐還原反應,一部分就變成了鎳鉻鐵水流出,一部分變成水淬渣排出。

鐵水通過鐵眼排出,然后通過鋼包運轉進入到不銹鋼煉鋼環節。目前部分鋼廠,會采用雙聯法,鐵水直接全部紅送(即鎳鐵水液體狀態下送至煉鋼環節),而不是澆成面包鐵(鎳生鐵塊),變冷再通過電弧爐加熱,直接紅送(可以降低成本),鐵水直接到煉鋼廠冶煉。

鐵水經過結晶、冷卻、切割,分成一塊塊不銹鋼板坯,軌道車將不銹鋼板坯,熱送到熱軋車間的加熱爐,板坯經過粗軋等連軋工序,冷卻至設定溫度,用卷取機,卷成鋼帶卷,變成了黑皮卷。再進入酸區洗掉表面的氧化物,獲得抗腐蝕性能,最后成品鋼卷,也就成為了我們熟悉的熱軋卷,NO.1表面材質。